“史上最严”移动电源新规征言:多处强调“不起火、不爆炸、不破裂、不漏液”

发布时间:2025-11-26 09:00:10 上海市上海天翔证券有限公司

今年上半年多起充电宝燃爆事故引发关注。11月中旬,强制性国家标准《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》(征求意见稿)在工信部官网发布。新规对移动电源标识要求增加,还对过充电保护等多方面提出要求,被业内称为“史上最严”。头部企业安克创新称支持新规,已提前行动。标准制定将从源头降低事故风险,保障消费者安全,提升产品质量。

每经记者|吴泽鹏  王晶    每经编辑|贾运可    

今年上半年,多起移动电源(俗称充电宝)燃爆事故将该行业的安全问题推向聚光灯下,也引起监管关注。11月中旬,强制性国家标准《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》(征求意见稿)(以下简称新规)在工信部官网发布,公示时间为11月12日至12月11日。

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研究发现,与此前备受关注的移动电源应带有“3C”认证标识相比,新规对移动电源的标识要求增加较多,例如要求在产品本体上应具备电池的材料体系、生产日期、建议安全使用年限等标识。此外,新规还对移动电源过充电保护、过放电保护、短路保护、过载、误操作、智能管理等提出要求,要求在短路、过充放电、误操作等情况下,移动电源均应不起火、不爆炸、不破裂、不漏液。

由此,新规被业内称为“史上最严”。

需要说明的是,11月25日早间,有消息称“新规落地后,原3C认证即将失效”,但记者在新规及相关公告中并未找到类似说法,且记者从业内人士处也得到“该说法有误”的明确回应,“强制性标准通常设有6~12个月过渡期,且3C认证与标准实施分属不同体系,并非直接关联”。

需标识安全使用年限

记者获悉,今年7月中旬,全国电子产品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了标准起草小组,对国内移动电源进行了调研分析,检索搜集电池产品资料,分析移动电源产品组成结构,对多款电池产品进行了相关试验,在此基础上编制了标准草案。新规规定了移动电源的安全要求,描述了相应的试验方法,其中移动电源包括便携式移动电源及储能电源,但不包含具有反向充电功能的手机等。

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注意到,新规特别指出,型式试验的样品与产品均不应使用梯次利用电池。

此外,标识要求中,与过去只看“3C”认证标识、品牌名称等不同,新规要求,产品本体上应当具备电池的材料体系(如镍钴锰体系、镍钴铝、钴酸锂、磷酸铁锂、掺混体系应写明所有组分)、生产日期(格式应为“×年×月×日”),移动电源本体上还应标识建议安全使用年限,内容为“建议安全使用年限为×年”或采用相关标志进行标识。

在智能管理方面,新规要求移动电源应具备智能化管理系统,该系统应具备智能监测、智能调节,以保证锂离子电池在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的安全性。其中智能调节需要具有充放电流动态管理、过温保护等功能。

安全要求十分细致

除了上述产品标识、耐久性等基本要求,新规还对移动电源的过充电保护、过放电保护、短路保护、智能管理等提出安全要求。

针对起火、爆炸、漏液等在移动电源事故中最为多见的现象,新规中进行了明确,针对移动电源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情况,均提出移动电源应“不起火、不爆炸、不破裂、不漏液”,其中包括当移动电源遭遇“过充电”“过放电”“短路”等情况时。此外,在过载、误操作等情况下,新规对移动电源也有此要求。

针对电池本身的安全性,新规同样多次要求“不起火、不爆炸”。

例如,在遭遇挤压时,电池应不起火、不爆炸。在遭遇热滥用(外部环境过热)时,电池应不起火、不爆炸。在进行针刺试验时,电池应不起火、不爆炸。

除了上述安全性能的要求外,记者注意到,新规针对电池材料也作出了十分细致的要求。

比如,针对正极材料,新规对产品中水分含量、残碱含量、磁性异物、铜锌杂质含量均提出了明确标准。负极材料中,石墨负极的磁性物质含量和铁元素含量也有对应要求。此外,更是针对隔膜材料的拉伸强度、断裂伸长率、穿刺强度、热收缩率等作出明确要求。

从源头降低安全隐患

移动电源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多便利,帮助消费者告别了“电子产品低电量焦虑”。然而,近年来频发的移动电源安全事故,暴露出产品质量参差不齐、安全隐患众多的问题,尤其是在公共场所(如飞机、地铁、商场)或用户携带过程中,这不仅凸显了移动电源产品与其他电子产品的差异和特殊性,也严重威胁着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。

对于移动电源行业将迎来更为严格的强制性标准,记者采访了行业头部企业安克创新。相关人士回应称,在政策制定阶段,公司较早参与了相关讨论,基于多年行业深耕经验,积极建言献策。

“对于新规强调的安全标准,我们持完全支持态度。在准备工作方面,针对新规对电芯等核心部件的严格要求,我们已提前行动,联合头部电芯企业共同研发符合新规的高品质电芯,并在供应链上强化准入把关和质量控制,以确保产品顺利生产和交付”,安克创新相关人士如是说道。

工信部同步发布的新规编制说明提到,标准的制定将为移动电源管理提供技术依据,明确技术门槛,从源头上降低事故风险,保障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,遏制劣质产品泛滥、淘汰低质产能,从源头降低产品安全隐患,提升产品质量。